年代

2019

團隊

動態自造實驗室

媒材

16m x 16m 建築投影空間.

        16m x16m 巨大L型沈浸式互動常設光雕,透過新媒體藝術轉譯臺灣史前文化,牽引出建築本體的考古隱喻。影像從科學、自然與社會的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人類與環境的複雜依存關係,千年過程中文化積累與衝撞,以光影重塑空間量體並延續文化的時間尺度。

        聲音設計則由自然環境、人聲、鼓聲、合成器,交織出壯闊且衝擊的音景,分別自空間中八聲道喇叭播放,配合場域特色蛇紋岩壁面所產生的殘響空間,呈現聽覺的層次與立體感。整合基準位移追蹤偵測系統(Fiducial Tracking System)、紅外線光學即時動態偵測與特殊空間殘響設計等多種感測技術,每次展演中觀者們的身形、移動軌跡和相對距離將產生影像及聲音的即時變化。

Appeal point

  • 當代藝術重新詮釋史前文化

  • 整合視覺、聲音、空間、觀者與文化意涵

  • L 型互動參與式光雕,呈現不同的場域經驗

  • 觀眾作為文化載體與作品的一部分

  • 特殊殘響空間聲音設計

  • 基準位移追蹤偵測系統(Fiducial Tracking System)

  • 紅外線光學即時動態偵測

  • 物理引擎碰撞模擬

  • 搭配3D文物點雲掃描資料庫

        從視覺、聽覺到身體感,創造多面向的感官體驗,使作品呈現有機多變的面貌。暗示人類對於探索與移動的慾望,蔓生出當代文化的多樣性。作品透過影像、聲音、特殊場域與不同感測技術的巧妙融合,構築出全新的感官環境以呈現獨特的時空感性。在觀者參與介入下,以光音作為載體共同描述關於這塊土地持續進行中的文化敘事。